时间:2023-06-28 17:39:43 | 浏览:61
中新网12月22日电 (记者 李金磊)数字化3.0时代,人类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人工智能。如何防止人工智能技术被“恶用”?越来越多的虚拟人是否会取代部分真人职业?如何克服算法歧视,让人工智能实现可知、可信、可控、可用?
围绕上述热点问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梁正接受了中新网专访,进行解读。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梁正。受访者供图
防止人工智能技术被“恶用”
AI换脸、AI换声、三维重建、智能对话……深度合成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催生了美颜美妆、影视制作、智能客服、虚拟主播、元宇宙等应用服务,但也存在着被恶意利用的现象,一些不法人员用来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诋毁、贬损他人名誉、荣誉,仿冒他人身份实施诈骗等。
怎样抵御这些可能的“恶用”?梁正表示,对于深度合成,AI换脸是一个典型的应用。最近三部门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于规范深度合成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根据规定,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显著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提供智能对话、合成人声、人脸生成、沉浸式拟真场景等具有生成或者显著改变信息内容功能服务的,应当在生成或者编辑的信息内容的合理位置、区域进行显著标识,向公众提示信息内容的合成情况,避免公众混淆或者误认。
梁正指出,使用个人肖像如果没有征得同意,就去公共互联网上采集使用的话,这属于违法行为。平台上如果有类似应用,平台就有责任去监督。即使是合法的使用,也要打上标签,让大家知道这不是真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深度合成内容产生的认知偏差和社会误导。如果平台自己去提供这一类服务,还要求用相应的工具去识别它不是真实的,这就对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合法合规,而且还要合意。” 梁正表示,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建立健全惩罚制度,个人要有维权意识,通过救济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而减少AI被恶意利用的现象。
资料图: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机互动吸引观众。 汤彦俊 摄
虚拟人已经开始取代部分真人职业
近年来,虚拟代言人、虚拟主播、虚拟演员歌手,越来越多虚拟人在被推向市场。人们担心,虚拟人在未来或将取代部分真人职业。
“在娱乐、新闻领域,虚拟人的应用越来越多,因为它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在梁正看来,虚拟人越来越多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且已经在替代部分真人职业了。比如,现在很多虚拟新闻主播,还有电话客服越来越多使用智能语音服务。“这个替代它一定是会部分发生的。”
新生事物发展背后也存在一些隐患。梁正提醒,大家不要把真假弄混了,虚拟人的形象、内容、对话都是基于训练的结果,或者是事先编好的,如果把它当成真人的话,就会产生误导。
“比如说,跟对话机器人去对话要非常小心。对于有些敏感话题,因为它背后没有意识,是顺着你说的,如果没有干预就可能产生误导,但它没有办法承担责任。所以要对虚拟形象的深度合成打上标签,并限定它的使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医疗这样一些敏感的高风险场景,人工干预是必须的。”梁正说。
梁正认为,虚拟人的应用总体要分场景,在游戏、天气预报、新闻播报等一些低风险场景问题不大,但如果是高风险场景,就要非常小心,虚拟形象能够做什么,什么不能做,要把界限划清楚,比如心理陪伴机器人,要评估它说的话带来的长期心理影响是什么样的。
下一代人工智能应该是可解释的
人工智能不离开算法,算法公平和算法歧视话题也备受关注。国外一些研究和媒体报道提到,算法开发者或算法本身根据大数据积累存在种族、性别、文化等歧视的可能性。
对此,梁正表示,算法是依据数据训练出来的,数据的有偏性是导致算法本身有偏性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算法歧视不是算法造成的,是社会本身造成的,是算法本身的技术特点所导致的,使用大量已经带有倾向性的数据,算法也就会作出一种倾向性的判断。
梁正指出,要想改变这种偏见,首先要纠正社会偏见。所以在使用数据的时候,要进行人工干预,在统计学上可以通过一些模拟数据来做一个平衡,但根本上是要赋予人工智能以常识,要把一些因果的因素考虑进去,而不是单纯只依赖于这种数据。
“绝对的算法公平并不存在。” 梁正认为,算法公平具有多维性,常常面临“不可能三角”式的挑战。在公共管理领域中,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者同时实现基本是不可能的。绝对的公平实际上在算法的设计中其实也是做不到的,关键取决于你要什么样的目标。
梁正表示,要实现人工智能可知、可信、可控、可用。可知也就是可解释,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复杂的层面,下一代人工智能应该是可解释的,如果说它不能够被解释的话,就会限制它很多方面的应用和大家对它的信任。算法可解释,这种条件下才能够放心去使用它。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黑箱,现有的人工智能是基于数据训练出来,你不知道中间发生的事,而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就是要在数据的基础加上知识,甚至要加上我们的逻辑,让它能够按照我们可理解的方式运行。”梁正说。(完)
极目新闻记者 国倩通讯员 余紫滨5月9日,荆州学院举办“荆院楚风”学术论坛讲座第五讲,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陈琳担任主讲人。学术讲坛会场“什么是人工智能?”——即能够和人一样进行感知、认知、决
中新网12月22日电 (记者 李金磊)数字化3.0时代,人类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人工智能。如何防止人工智能技术被“恶用”?越来越多的虚拟人是否会取代部分真人职业?如何克服算法歧视,让人工智能实现可知、可信、可控、可用?围绕上述热点问题,清华大学
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数据规模的扩大,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近年来,AI大模型,如GPT系列、BERT等,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关注。AI硅基小助手【AI硅基
人工智能,简称AI,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实现智能化的一种技术和应用。它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科技,涵盖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从技术上讲,人工智能是一种通过模拟人类智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门技术,旨在开发能够模拟人类智能的计算机系统。它的目标是使计算机具备感知、理解学习、推理决策和交互的能力,从而完成各种任务。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人工智能的感知与理解能力。人工智能致力于让计算机能够感知和理解各种
近日,谷歌副总裁兼工程研究员、Vector研究所首席科学顾问、多伦多大学名誉教授、伦敦大学学院(UCL)盖茨比计算神经科学中心创立者、2019年计算机界最高荣誉“图灵奖”获得者、被称为The God father of AI(人工智能教父)
众所周知,刷脸认证、自动驾驶、大数据推送、智能音箱、手术机器人……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由此引起的数据伪造、算法瓶颈、隐私安全、伦理困境等问题也日益凸显。“AI 基础设施建设亟需从自身底层能力增强出发,以内生驱动力突破算法关、数据关
财联社6月15日讯(编辑 牛占林)人工智能(AI)今年取得的进展撼动了科技业,引发了政界人士、消费者团体和企业高管们的担忧,他们要求制定规则以规范使用这项技术的发展。今年早些时候,一些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以及包括马斯克在内的多位科技行业高管签署
本报记者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报道6月6日,国际非营利组织“人工智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I Safety,以下简称“CAIS”)主任丹·亨德里克斯通过社交媒体表示,上周已有数百名顶级人工智能科学家和知名公众人物签署了一份关于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今热门的话题之一。人工智能,简称AI,是一种模仿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智能技术。由于它的出现,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行各业都开始探索它的应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人工智能的概念、在不同领域的应
近期,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利用相关技术进行诈骗、诽谤的违法案件愈发频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5月22日,包头警方发布的一起利用AI实施电信诈骗的案例冲上热搜,骗子通过AI换脸技术进行伪装,受害人10分钟内被骗走430万元。作为全
原标题:打造“安全可信、可控易用”大模型 让人工智能守住“技术向善”底线本报记者 宋迎迎 王延斌 王晓夏3秒钟即可生成一段尼山圣境景区门票的直播带货视频,5秒钟就能产出一份景区招商方案及详细流程……在6月26日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
文/贾晓强,陈洪银,李德智,王松岑摘要本文针对智慧用能技术在预测、规划、运行和评价等方面问题,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用能数据处理分析及综合能源、需求响应、电能替代、车桩互动等新兴用能业务领域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用能领域的主要发展
大会开幕式现场。 主办方供图中新网杭州6月10日电(张煜欢)10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在位于杭州余杭的杭州未来科技城开幕。大会以“交叉、融合、相生、共赢”为主题,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40位中
澎湃新闻记者 陈均近些年,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来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超过50所高校的师生齐聚一堂,见证一场属于中国大学生最大规模的线上体育赛事,一起开启新一届比赛。中国大学生健康